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委託】心得感想-寸心《未竟文學社》

委託詳情請參考【SDBcommision】網站

關鍵字:特殊心得方案一、原創、現代奇幻、古代、寫作、小說約九萬三千字

小說全文:《未竟文學社》

附註說明:此為特殊方案,每一章節都會給予回饋。如果要委託此方案,請先與我洽談,謝謝!


※心得出於我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僅供參考※

以下會先針對每一章節提供心得,最後綜觀整部作品總結。每一章會依據內容,心得會長短不一。

 

序章:

有其他角色加入之後,變得不太好閱讀。除了一些語句缺乏主詞外,在角色及彼此關係尚未明瞭之前,即便出現代名詞,也需要花一點時間理解,以至於時常得中斷閱讀,需要反覆看兩三次才知道在說誰,或是哪個角色做了什麼事情。

舉例來說,光是「夫人」便有四個代名詞,包含主人、大小姐、社長。代名詞時常變換,若是現場角色只有一、兩人倒也可以快速理解,但像是後段另外一位學長的加入,代名詞太多會造成讀者混亂。

敘述的畫面偶有斷裂感,加上上述提及的原因,常常會摸不著頭緒。例如彈簧草髮夾這一段。用說明的方式帶到小寸跟月蹤有所爭執,接著寫到小寸拿著兔子玩偶給濁璃取暖,而濁璃則是為她整理頭髮。在整理頭髮之前,只有簡單敘述小寸跟月縱在髮夾上有所爭執,並未提及到頭髮凌亂。再者,髮夾之間夾敘兔子玩偶,當讀者以為重點在兔子玩偶時,又提到其他事情,得要回頭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髮夾的爭執,濁璃才整理小寸的頭髮。

 

第一章:

由於出場角色已經固定,大略明白角色間的關係,整體來說相對流暢。此章接續前一章節末提到的「通靈文學社」,透過新入社員的角度,推動劇情的同時也藉由對話解釋為何會被他人視為通靈。

作為銜接下一段劇情的新案件還不錯,也寫出這部作品的世界觀,以同樣有在創作的我來說,世界觀的設定還頗有趣,閱讀期間也能有所共鳴,不禁思考自己在構想故事時是否會進入類似的狀況。

 

第二章:

隨著委託人的上門,展現出本作的主要內容——透過委託人的思念,彌補當年的遺憾。在與委託人談話的過程中,讓人聯想到工作上眉眉角角。為了引導出委託人能夠提供有用的資訊,彼此的對談也頗有趣。

可惜在於太過著重在與委託人的對談,大多是用對話來描繪委託人的狀況。一方面可以明白是本身題材的限制(若是直接用劇情的方式寫出委託人的社團狀況,那麼也不需要他們來寫故事),一方面覺得可惜,整個故事呈現得有些平淡,缺乏吸引讀者往下看的動力。

 

第三章:

同樣有在接洽委託的我,在閱讀這章時頗有共鳴,有些地方寫得很有道理,像是在教導寫作者怎麼寫委託。

我聯想到一些日本作品(如《冰菓》、《寶石商人理察的謎鑑定》),也是透過案件敘述關於溫馨(或遺憾)的日常故事,不過《未竟文學社》礙於故事設定,案件本身著墨太少,調查的過程也不夠多,只能透過文學社的人去感應、聯想大致的樣貌,整體顯得相對平淡。即便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畢竟現實也只能透過委託人提供的線索去聯想),但故事本身若沒有吸睛之處(有別於現實的部分),相對來說印象不夠深刻,像是看某個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工作日誌。

 

第四章:

後段帶領小寸嘗試尋找意念還不錯,頗喜歡打破小寸對於山難前的想像。不過倒是與我以為的世界觀不同,在第二章的解釋中,我推測他們只是擁有外人看來很神奇的觀察、想像能力。儘管前面章節有穿插夫人的感應,但敘述不多,以為只是單一事件或是只有夫人自身擁有的能力。這章實際帶領小寸做一次訓練,不免感到困惑。他們真的有類似「通靈」的能力?他們為什麼能有這個感應?為什麼要有這些步驟?

本作的奇幻要素跟一些作品不同,如《哈利波特》。《哈》擁有一個獨立的奇幻世界觀,與現實生活幾乎可以一刀兩斷。《未竟文學社》的背景是一般生活,再添加奇幻設定,讀者在意的方向也就有所不同。與本作更相似的作品如《魔女宅急便》,然而不同的是《魔》指出該世界觀唯有魔女擁有魔法,是身分賦予主角特殊能力。那麼換到本作去思考——為什麼是這些人?

再者,如同前述提到的作品,以及諸多奇幻作品,大多都是仰賴閱聽人/讀者的共用知識庫。也就是說,大眾知道魔女會魔法、知道世界有妖怪、知道天使與惡魔,無須再去說明為什麼魔女會魔法。也因此本作的角色為什麼擁有這般能力,而這項能力又該如何運作?為何存在?——等等這些疑問也會出現在讀者的心中。

本作把上述疑問放到最後面才處理,我認為很可惜。開頭展現世界觀設定是為了讓讀者對故事有初步了解,與作者達成共識。若沒有先進行一些初步介紹,讀者容易因為不理解而感到勸退,而在閱讀途中,能否引發共鳴也相較有限。

我認為設計一個有別於共用知識庫的奇幻設定很有創意,相對的,得花費更多心力去塑造。再舉例另一部作品《後宮之烏》,同樣只有主角擁有特殊能力,在不同狀況下,主角的能力有各種作用。讀者並不是直到最後才了解主角為什麼擁有這項能力,而是隨著故事推移,漸漸地透露資訊,像是剝洋蔥般一步步靠近核心。

 

第五章:

承接第一個案子而埋下的伏筆還不錯,劇情推移不只是仰賴委託人上門,角色也具有主動性。

關於在山上可能會有的危機,大多是用對話來表示有些可惜,讀者對於危機感相較降低許多。舉例來說,眼前看到小孩差點被車撞、朋友轉述他看到孩子差點被撞,往往是前者比較有臨場感。讀者看夫人轉述被意念纏住的情況,衝擊感相對減低。

此外,讀者已經知道濁璃平安歸來,夫人說得再怎麼恐怖,也已經知道結局,不會去擔心或緊張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如此一來,故事會相對平淡。

 

第六章:

月蹤跟夫人大打出手那一段,由於欠缺明確的主詞,得要到兩人離開之後,透過對談才了解剛才發生什麼事情。「輕輕將學長搖醒之際小寸以眼角餘光便足以確認」這句加上前文,可知小寸將濁璃搖醒;下一句「結果不外乎是她尊貴的主人傲然脾著那隻連碰都不敢碰到她頸項的手」卻讓人失去方向,夫人在看誰的手?誰的頸項?前一句敘述的畫面有小寸、夫人以及濁璃,其中有兩名女性,無法辨別是誰。兩句之間的連結詞為「結果」,代表有因果關係,為什麼只是叫人,夫人要去看不知道從哪伸出來、也不曉得伸向誰的手?

後段解釋打架的理由也很微妙,他們雖然習武,可是工作跟打架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需要透過打架釋放壓力?釋放壓力的方法千萬種,為什麼要打架?又為什麼選擇在這時候?我認為與後半部的劇情呼應很好,惟此章安排太過突然顯得突兀,下半部描述到兩人對峙,無論是情節還是角色,相對此章節合理。

 

第七章:

將小寸最近的日常及經驗,與育幼院的案子合而為一頗有趣,可以看出小寸受到前輩的關懷與影響,順利完成委託。彷彿讀者跟著小寸一起經歷種種,親眼看見她的成長。

以案件為主的類型作品中,著墨最多的地方大多是調查以及事件本身。讀者能夠與角色一同行動,不僅是參與案件,調查的過程中會發展出有趣的火花。本章關於案件調查的部分,大多由小寸的台詞帶過,讀者的參與感較少,變得像是工作日誌般。

此外,從部分用語中可以看出此故事是以亞洲甚至是台灣為背景(例如釣蝦場、國中等),但角色的名字卻與亞洲和台灣的習慣不一樣。雖然不至於覺得不好,但偶爾會出戲。

 

第八章:

這一章收回了前面章節的伏筆,也接續推動了下一段情節。故事開頭並非讓所有社員出場這點很不錯,不會因為角色太多而眼花撩亂。後來加入的角色讓人期待往後的變化,再加上第六章寫到夫人的擔憂,此章頗有暴風雨前的寧靜,吊起胃口讓人想接續看下去。

 

第九章:

相對前面的案件(美術社團、山上感應),本次案件由於是主角方主動提出,跟案件本人有較多的互動,故事有高低起伏,整體變得更有趣。敘述方式從一般描述改為引述小寸的寫作頗有意思,此安排讓讀者與本作的設定更為貼合,不再單純認為他們只是「想像」,而是透過感應、調查及撰寫,將過去的點滴成為當事人的回憶。

夫人的台詞有些拗口,與現實的說話語氣相差較大,不太影響本章精實的內容,只是會小小出戲。

 

第十章:

阿晨的身體問題是下半部的新危機,如同前述提及,會期待接下來有什麼發展。這章用相當和平的方式將阿晨的狀況攤出來,可惜了先前營造的緊張感。

平淡溫和並沒有不好,《葬送的芙莉蓮》便是明顯的例子。這部會製造一些危機刺激讀者,像是強大的敵人、讓角色陷入危機。再透過情節與角色化解危機,最後以平淡的氛圍收場。《葬》足以說明適當調配衝突與平淡的比例,仍會是一部吸引人的作品。

 

第十一章:

關於濁璃險些跌落山谷的段落,描述的畫面並沒有直接呈現出濁璃的狀況,而是先排除危機再描述,如此一來也跟前述提到的狀況類似。首先,初次閱讀會摸不著頭緒,不曉得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月蹤如此緊張,第二,讀者較難與角色的心情一同起伏,緊張感的氛圍難以營造,畢竟角色已經安全了。

 

第十二章:

初看這章會陷入茫然,不太了解為什麼要安排一大章節去寫兩組人在感受意念的情況。得要看完整部作品,再回頭看才了解這一段可能是在說下半部濁璃跟月蹤的心境。伏筆若寫得不明不白,不只會造成閱讀卡頓,在需要讀者的大眾小說中相對不吃香。

 

第十三章:

如同第四章的心得,全新的世界觀設定如果沒有交待清楚,讀者往往會跟不上狀況。這一章也有類似的情形,為什麼要冥想?本作的奇幻設定有沒有一個規則?體系?遇到什麼情況要做什麼事?為什麼要這樣做?又為什麼他們突然不理小寸?

吸引讀者往下看的動力有很多種,其中以情節而言可分成兩種,第一是「讀者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第二是「讀者知道未來會有危機/轉折/衝突,想了解該怎麼處理」。這章的呈現方式比較不同,描寫到大家冥想後發生突發狀況,文中並未說明來龍去脈,除了「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事」,讀者也會產生「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的疑惑。

後者的疑問顯然到整個故事結束都並未有明確的答覆。舉例來說,為什麼是這座山?為什麼是此刻發生?下半部並未提及關於山的場景,為什麼前世的他們會把意念留在這裡?等等原因皆未說明,以至於上下篇的關聯性太過薄弱。

 

第十四章:

下篇的開頭相對上篇要來得吸引人,上篇是平和的開場,大多進行角色及世界觀介紹,而下篇則是著重描寫在劇情的推展。以師父意外去世為前提,原先團結的萬書院變得四分五裂,不只要調查師父的死因,彼此對於萬書院也有不同的意見。本章提供了下篇的故事方向,也埋下伏筆,讓人好奇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第十五章:

我很喜歡這一章的敘述結構,開頭先從開卷的結果揭曉,勾起讀者的興致。到底是發生什麼事讓月蹤驚嚇?又為什麼會說「收到相同的暗示」?抱著這般好奇,吸引讀者接續閱讀。我認為以月蹤的視角撰寫很不錯,儘管沒有寫出濁璃的答應,卻能夠透過月蹤的拒絕去突顯濁璃的應允有多出乎意料。

濁璃選擇他認為正確的道路,反而讓他所珍惜的人各奔東西。下篇甫開頭,便有了許多分歧與爭執,個人很喜歡這一點。可惜並未加強說明為什麼濁璃認為月蹤不適合,戲劇張力相較有限。

 

第十六章:

前面章節鋪陳的危機在這一章展開,守舊派開始反擊這一點在情理之中。不過,第二次弄壞書本時,濁璃等人已經找到解決方法,不免覺得「雷聲大雨點小」,不只是衝突手段有些溫和(或者說……「可愛」),也會降低危機感。像是一場循規蹈矩的比賽,打完第一回合觀眾可以休息,不用擔心(也不會期待)會發生什麼事,因為讀者知道會有第二回合(而且可能跟第一回合狀況類似)。

 

下半段寂笙說的三年約定,我不太了解為什麼需要設定期限?以守舊派的立場而言,他們的目標是阻止萬書院開放書籍,那為什麼僅僅三年時間便願意收手?即便寂笙與濁璃等人曾經是師兄弟關係,也難以說明期限用意何在。如果要有期限,那為什麼要頻繁出小手段,而不是一開始就下重手,逼迫濁璃等人撤回決策?三年究竟是要限制濁璃,還是守舊派自縛手腳?

我認為有期限對於故事是一件好事,讀者會知道事情終將會有個結束。但是緣由寫得不清楚,導致角色行為與目的有所出入,反而會造成困惑。

 

第十七章:

我喜歡本章提到「未竟坊」的方式,尤其是以月蹤去創立更令人感到唏噓,也可以感受到書名的宗旨。相對上篇來說,我認為下篇的「未竟」之名更為合適,不會太過矯情。原因主要有兩者,第一是以時空背景而言,「未竟坊」一詞相對適合,並不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如同前述提及的角色名字,這些名字出現在古代相對適合)。第二是呼應角色間的情感,上篇並未詳細敘述成立未竟文學社的目的,只知道此文學社大抵在做些什麼,與角色自己的故事無直接關聯。

 

第十八章:

這章濁璃的表現不禁讓人感嘆,再對比上篇的他,彷彿完全變個人。兩者相較之下,當上院長一職肯定承受不少壓力。我喜歡濁璃的角色變化,可惜並未呈現出轉變過程,而是只有寫出兩個不同性格的他。若是配角的話,簡單的性格對比便已足夠,而作為下篇的主角,單純展現兩種相差甚遠的性格,反而有些單薄。

 

第十九章:

截至本章為止,反對公開借閱書籍而產生的事件,大多都沒有觸及到真正的核心問題——知識普及化。本章的問題點侷限在個人與家庭之間,是個人太過沉溺且自以為是,以及家庭間的溝通問題。撇除掉核心問題,也有可能會發生。前述的書本損壞,同樣可以忽視核心問題,純粹是有人(刻意)毀壞。

情節沒有辦法聚焦,顯得有些不著邊際。不過,第十八章的事件有切合核心問題,也就是當知識普及化後,該如何傳遞、督導使用正確的方法。這問題不能忽視的前提是知識普及化,與另外兩個事件截然不同。

 

第二十章:

儘管發生的事件並未觸及核心問題,我仍然很喜歡此章所敘述到的解決方法。萬書院不是單純被動開放書籍借閱,同時深入民間了解細部問題,繼而去改變現況。此舉扣回了「知識普及化」的核心,這也是我會喜歡的原因。

文中提及到大眾認為讀書是虛無縹緲的事情,對比現實不免感到有趣,身為同樣有在讀書寫作的我,看了會心一笑,彷彿心情被說中。

 

第二十一章:

上篇最頻繁出現的手段是感應,幾乎佔據上篇大部分章節,而同一部作品的下篇,到將近一半的章節才出現與上篇最能呼應的內容。我認為有些可惜,儘管角色名都一樣,但是關於上篇的感應始終並未敘述太多,閱讀途中也會思考「所以下篇跟上篇有什麼關係?我為什麼要看這些故事?」,上篇埋下的謎團直到此時才出現,有些可惜了上篇花費十多章來敘述「感應」。

 

第二十二章:

故事相當講求邏輯與合理,本章關於前文侍再度出場,以及相關動機與行為沒有太多解釋。即便角色不願意追查前因,但是不說服讀者,彷彿是硬要塞一個結果,閱讀故事的樂趣會被削減大半。舉例來說,灰姑娘並不是無緣無故要離開舞會,而是因為魔法有效期。如果抽掉前因,那灰姑娘的行為有漏洞,讀者無法接受灰姑娘突然離開,更不能理解後續的情節發展。

再者,前文侍的兩度出場都影響了故事走向,他是非常重要的轉折人物,重要程度甚至遠大於香君跟小文。如果移除了前文侍,那麼本作的故事都會有將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如此重要的劇情要角,沒有給予相對適切的來龍去脈,故事難以成立。

 

第二十三章:

我喜歡這章安排月蹤的出現,就算兩人曾經有一段不堪的過往,月蹤仍是心繫著萬書院。

然而月蹤的離開是從下篇開頭便埋下的伏筆,提及的時機比我預想得還要晚。上篇之中特別寫到濁璃跟月蹤的問題,以為後篇同樣花很多篇幅敘述月蹤跟濁璃之間的事,殊不知下篇大多都是寫濁璃跟寂笙,在人物出場的分配比例上感到困惑。從這一章中得知寂笙曾與他們交好,只是他們抱持的理想不同。相比月蹤跟濁璃,他們理想一樣,因為院長只能有一人才競爭;要論更有衝突張力的角色拉扯,濁璃跟寂笙更勝一籌。

這章把寂笙描繪得更為立體,而不是一個單純站在主角對面的人。可惜在於寂笙作為下篇的主要敵對角色著墨較少,會想看到更多關於寂笙跟濁璃等人的過去,以及他們又是如何分道揚鑣。如此一來,讀者更能去理解兩人往昔跟現今的對比。

 

第二十四章:

本章加速了尋找藥方的時間,將先前的問題堆疊到最高層,危機感塑造得相當吸引人。後段晨君選擇服毒這一點也很精彩,晨君是少數與濁璃有所衝突的人,更是唯一一位知道公主病因的局外人。晨君的選擇,也成為推倒濁璃的最後一根稻草。打從濁璃選擇以非正道手段取得院長之位時,萬書院開始分崩離析,而此刻濁璃更是離大家愈走愈遠,個人很喜歡此安排。

關鍵的蟲子消失不見未有太多提示與伏筆,顯得有些突然。好處是能夠製造驚喜,壞處是像是刻意導向這般結局。此外,反方大多提出負面的反應跟結果,較少敘述到控管知識能夠帶來什麼好處。正反兩方彷彿是絕對的黑與白,太過二元對立,缺乏深入理解的機會。

 

第二十五章:

上篇埋下的伏筆至今解開泰半,我還滿喜歡月蹤與濁璃的對立。兩人從考試結下的怨在朋友死去後一次爆開,最終仍是無法守住一齊成長的萬書院。究竟是從哪一步開始做錯?眾人心中各自有答案,可惜的是人命無法挽回。這般遺憾確實令人感到沮喪、難以釋懷,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過了這麼久之後,上篇的他們需要透過書寫面對這段過往。

可惜與月蹤的對立壓到最後才出現,上篇特意寫出來的伏筆放置過久,其中可能會爆發的衝突反而都轉移到寂笙。如果說上下篇是為了相呼應,那麼下篇劇情中非常重要的寂笙為什麼沒有在上篇出場呢?因為寂笙沒有「未竟」之事?角色的出現配比以及情節比重不太一樣,導致上下篇的關聯性變得更低。

 

第二十六章與二十七章:

由於兩章節都在談論藥方的真相,心得合併一起寫。

我認為這兩章的內容有些多餘,知道藥方的來龍去脈並非下篇的重點,重點是兩派人馬其中一方擁有院長之位。第二十五章已經知道由守舊派獲勝,剩下都算是後日談。後日談當然可以寫,但與第二十五章的結尾「這裡再也不是他們的家了」相衝突。遺憾(或說「有未竟之事」)正是《未竟文學社》強調的重點,遺憾來自於事情未圓滿結束,但是這兩章又寫到足以視為彌補遺憾的後續。萬書院之所以是他們的家,除了環境之外,最重要的是有這一群夥伴。香君、小文跟月蹤聚在一塊,稍稍破壞營造出來的遺憾。

 

第二十八章:

本章如同前兩章,屬於後日談的部分。不過相對來說,本章將上篇留下的伏筆一併解釋,相對來說比較好,因為扣回了核心主題——他們為什麼能夠感知,以及這份能力為他們帶來什麼用處。銜接到終章,不只可以更接近核心主題,也讓讀者跟著角色們一起回到現代。

 

終章:

我認為之所以不需要前三章來寫後日談,主要是因為《未竟文學社》的結構安排。故事是先以現代的時間點開始寫,現代的重點便是圓滿遺憾。那麼為什麼要在過去的篇章中,安排足以視為彌補缺憾的內容呢?如果在過去的時間點也提到了相關的遺憾,又為什麼要分上下篇,而不是只寫下篇的故事就好呢?敘事結構不夠緊密,難以了解故事的核心重點。

此外,也因為先寫了現代(上篇),讀者已經知道未來的他們,那麼下篇發生的事情也並非全然的「未竟之事」,再次削弱了本作強調的情感。

 

整體:

《未竟文學社》分成上下篇,上下篇的核心不一樣,甚至是可以拆成兩部作品看待。兩者的關聯程度僅止於角色的前生後世,上篇的重點是透過感應書寫故事、圓滿遺憾,下篇則是知識普及化。一個故事通常只有一個核心,前後篇的核心不同,整個故事難以聚焦。

角色設定也有些模糊,例如上篇的小寸。她是整部作品之中的局外人,可以理解她是承接上下篇的角色,必須有人把感應到的內容記述下來。但是為什麼是她?她又為什麼稱作文夫人為主人?為什麼小寸如此備受疼愛?又為什麼這麼喜歡主人?為什麼會加入文學社?等等設定並未寫清楚,以整部作品而言,小寸的部分設定有些不明所以。

其他角色也有不太能理解的設定,例如為什麼堅持要大家叫夫人?香君/阿香的角色設定存在用意是?而作為上下篇都有較大篇幅的濁璃跟月蹤,在上篇的故事中,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可以看出濁璃性格溫柔,月蹤則是比較直率;下篇只能看到濁璃突然性情大變,但是為什麼?月蹤又是哪裡不適合當院長?濁璃哪部分更適合?為什麼他會選擇用作弊的手段,而不是堂堂正正對決?這類主因沒有寫清楚,以至於比起上篇,下篇的角色更為模糊。與其說是角色,倒不如像是為了劇情而必須行動的存在。

整體而言,《未竟文學社》的世界觀新奇有趣,故事中關於寫作跟閱讀的細緻描述,同樣有接觸相關領域的我看得頗有共鳴。部分情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可惜在於整體顯得較為平淡,頻繁使用倒敘法,不只淡化了衝突,也沖淡本作最關鍵的「未竟」之情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