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託詳情請參考【SDBcommision】網站。
關鍵字:特殊心得方案二、原創、BL、懸疑、偶戲、小說兩萬八千字
※特殊心得是針對每個故事段落給予回饋,價格視作品而定,須先與我方溝通再委託唷!
※心得出於我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僅供參考※
第一章~第二章:
兩章流暢帶出兩位主角的相識過程,推進劇情的同時,帶出男主角簡青洲的家庭狀況,說明時機非常剛好,不會讓人感覺太過冗長,也恰好是該讓讀者知道背景故事的時機。浮生園的經營困境,是兩位男主角牽上線的契機。個人很喜歡這兩次見面的安排,先是寫出正常人遇到陌生人會有的警戒,再帶到簡青山的病況,推動簡青洲答應與傅東彌吃飯,並簽下契約這一行為。
初登場便能感受到兩位男主角不同的性格,簡青洲純樸又努力地為浮生園與父親奉獻,傅東彌神秘又體貼地願意資助。角色描繪立體之餘,也不免好奇傅東彌的目的為何,吸引人接續往下閱讀。
第三章~第四章:
這段描繪兩位男主角感情升溫,再加上傅的資助,浮生園的狀況有所改善,引來其他女性對於簡青洲的注意。這兩章延續開頭的內容,更深入刻劃傅東彌的謎團。不只是藉由酒醉送他回家,埋下「傅知道簡家格局」的伏筆,更是鋪陳兩人的情感發展。
目前為止的劇情發展都很合理,有些好奇的是,由於並未描述簡青洲學習操偶的狀況,年代亦沒有明確指出,推測是大量現代西洋文化輸入的清末民初時期。通常是有錢人才有辦法接觸西洋的物品,簡青洲如何接觸呢?從後續發展可以看出,他似乎不太熟悉西洋的食物跟衣服,他又是如何改編西洋的劇本,又何以大獲好評?這部分跟整體主軸關聯性不高,有沒有補充敘述倒是其次,多半是豐富角色的立體度,減少讀者的困惑,可以斟酌判斷是否補充敘述為何簡青洲有這管道且有這能力。
第五章:
這一章是我很喜歡的情節轉折。從前面的故事可以看出,簡青洲對於復興浮生園相當用心,也很感謝提供幫助的傅東彌。他的性格造就他願意先到城東探查,才會聽到附近人家對於馨華莊園的言論。當時的訊息流通不快,許多事情非得到當地才知道,而讀者也如同簡青洲一樣,在得知傅家父子早已身亡的消息而震驚不已。
翻回前面的內容,關於傅東彌的敘述也與此項新資訊相合,例如形容他的臉色蒼白、走路沒有聲音。最一開始以為只是單純形容他的外型,建立角色形象,但閱讀到這一章才知道,原來全是伏筆。
傅東彌的神秘氣質,還有關於他的重重謎團在此達到高潮,吸引人接續閱讀,迫不及待想了解故事真相。
第六章:
得知驚人資訊之後,立刻安排兩位男主角見面。簡青洲能否問出口?又能如何在傅東彌的反應看出更多端倪?種種刺激促使我接續往下閱讀。我很喜歡這段安排,尤其是有特地描寫簡青洲其實有時機可以詢問,但他因為資助的問題而罷口。再加上對方真的有溫度,讓他懷疑起父子身亡一事的真實性。
有些好奇的是,簡青洲呼喚傅東彌的稱呼突然變得親密許多。兩人到這為止的關係都還是投資方與被投資方,可以理解因為傅的好意與資助,兩人的關係急遽拉近,也有可能是當時人們在相對親近的對象,便會直稱名字。不過簡青洲才得知一件讓他感到混亂的消息,是什麼契機讓他呼喚「東彌」呢?雖然是很微小的地方,但若能更統一角色的台詞與稱呼,不只能減少讀者的疑惑,還可以提高作品的完整度。
第七章~第八章:
第一次看這兩章時,因為跟前面的故事有明顯的不同,時常感到困惑。首先,第七章的環境敘述太少,在前段難以建構出文字敘述的畫面。例如簡青洲表演的時候,傅濱漸漸靠近。簡青洲沒有在台上?當時場景跟環境是如何?有多少人(鬼)在現場?再來,前面得知傅家父子早就過世了,那麼這一場地有沒有讓簡青洲感到不適?有什麼可以對應先前得知的新線索?由於並未鋪陳相關內容,不只讓人疑惑莊園是否真實存在,故事也有斷裂感,彷彿前面的傅家父子死亡與這些場景完全無關。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傅東彌的態度反差太大,想不通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懸疑確實是吸引讀者閱讀的要素之一,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懸疑並不是「讓讀者搞不清楚現在發生什麼事」,而是「讀者知道現在在做什麼,並且期待/緊張/害怕接下來的發展」。
我會建議,第七章可以加強環境的敘述,同時加強傅家父子已死的懸疑感,讓前後文有連接感──不會顯得他得知新資訊,卻沒有更多懷疑與作為。其他部分則是確認傅東彌的行為一致,若是此刻他仍然維持友善,反而變得可疑,促使大家好奇這之間發生什麼事。
第八章則是有明顯的矛盾。在第七章中,簡青洲追問傅東彌,兩人的父親發生什麼事情,傅東彌說「沒有為什麼,有些事情是沒有答案的」;然而,第八章傅東彌卻告訴簡青洲事情的來龍去脈。雖然可以理解,簡青山去世是傅東彌最主要的目標。更何況他本就中意簡青洲,罪魁禍首不在了,他也可以向簡青洲坦白。
矛盾實屬人類最大的魅力,也是虛擬角色中最難掌握的一點。矛盾一旦沒有寫好,很容易出現角色像是換個人格般的窘境。傅東彌便是如此,他前面不斷表現出善意,也可以看出他對簡青洲有好感,在發生對於簡青洲是件大事的時候,他突然變得相當冷漠。儘管在明白他的故事之後,可以理解他的矛盾,但這是事後回想再去嘗試理解,而非用演繹的方式讓讀者感受。
連同第七章的反應反差過大,我會建議傅東彌的角色塑造先從「復仇」開始,最後再點出他其實喜歡簡青洲──之所以會是這般順序,原因是轉折點較少,更好塑造出矛盾的一面。
回顧一下傅東彌的心境歷程,死後想復仇→與簡青洲相處有好感→還是決定要復仇→跟簡青洲實際互動更覺得他可愛→復仇之後變得冷淡→跟簡青洲解釋並認為「不是他的錯」。這般順序以現實來說完全沒問題,但是在虛構故事中很容易翻車,變得反覆不一,讓人難以理解。
再從文章的表現中去概括,他先是對簡青洲有好感→冷淡→認為不是簡青洲的問題。他出現了兩次轉折,每一次的轉折都是一個變化,需要花費字數好好跟讀者交代。這篇短篇小說不僅主視角不是他,也沒有多餘的字數去解釋。
若是改成上述的建議,從故事中的情緒則是變成:神祕但友善的資助者→糾結的復仇心情。讀者看完之後,會知道他的態度那麼神秘,一方面是為了復仇而接近他,一方面是他不忍看簡青洲受傷,用偽裝來保護自己太過靠近他。這一次轉折,短篇小說有空間可以寫,也能夠一口氣解釋傅東彌的心境變化。
第九章~尾聲:
這三章延續第八章的內容,主要講述簡青洲不曉得的過往真相,並且為復仇事件畫上句點。最後的收尾也呼應了書名,成為了傅東彌的傀儡。整體來說,此篇故事針對復仇有個完善的結束,不過有些細節個人認為可以多加留意一下。
(一)傅東彌突然講起過去
上述提及,關於傅東彌為什麼突然開始講解,連帶這三章一併說明。若是在第八章才點出傅東彌對簡青洲的複雜情感,契機可以改成簡青洲為了救要身亡的簡青山,導致自己陷入生命危險。也就是說,塑造出簡青洲差點因為傅東彌的復仇一同失去性命。這是傅東彌最大的弱點,他不得不出手阻止。如此一來,他再也藏不住對簡青洲的好感,之前的神秘與冷漠不過是偽裝,也推翻他先前刻意打的謎語,開始講解過往──又或是運用非常方便的另一設計:某個契機讓簡青洲想起過去。透過切換回憶,以及傅東彌不得不補充說明,傅東彌突然滔滔不絕講起過去的行為,也變得沒那麼突兀與矛盾。
(二)簡青洲忘記兒時記憶
第十章寫到「因為呂蘭過世,簡青山疏於照顧,簡青洲發燒生病,忘記了小時候的記憶」,個人認為這伏筆太少了,更不用說簡青洲其實認識的是附在木偶上的傅東彌,並不是與本人相處,遺忘更顯得可有可無。若要維持遺忘的設定,我認為可以在前面的故事中簡單提及,簡青洲兒時曾大病一場,忘了許多事情。有這伏筆,在後段點出他忘記曾與傅東彌有過互動,也不會太過突兀。
(三)傅東彌的鬼魂設定
關於鬼魂的設定,到尾聲才相對明顯。儘管前面有鋪陳他走路沒聲音、面色蒼白,除此之外都看不太出來傅其實是鬼魂。他不只能夠正常與人交談、身體還有溫度,甚至能夠把簡青洲帶去早就不存在的馨華莊園。他的鬼魂設定未能有相對完善的交代,一方面可以理解是短篇小說,另一方面也會顯得設定有漏洞。
尤其傅東彌的目標是讓浮生園成為「藝術界的笑柄」,他作為鬼魂,該如何邀請各方大眾?如何讓死去的傅濱出現而不會讓其他人懷疑?如果整座莊園只有他們鬼魂或自己人,又怎麼讓浮生園變成笑柄?由於跟整個故事最核心的行動息息相關,傅東彌的鬼魂設定若有疏漏,都會顯得格外重要。
我會建議要在設定上盡可能齊全,但是不一定要全部解釋給讀者明白,只取會影響故事理解的設定即可。舉例來說,之所以簡青洲觸碰有溫度,是因為是簡青洲的關係,其他人都碰不到他;又如他真的找了其他藝術界的人來觀賞,用一齣無法辨別傅濱是否還活著的情景,讓浮生園變成藝術界的笑柄。
(四)路遙的出場
一直到最後,都不太清楚第四章出場的女性路遙用意為何。一開始以為她會跟傅東彌的謎團有關聯,或是跟浮生園有關係,結果這一段設計,到故事結束都未能看出作用。
短篇小說因為字數少,更講求精練。每一段故事設計都必須與主軸核心息息相關。一般來說,讀者對長篇小說的冗贅接受度較高,有時可以是為了角色設計或是鋪陳後續故事。短篇小說的字數非常珍貴,也因此在構思時,更需要留意是否出現跟主題關聯性較低的情節,進而回頭修改。
字數的不同會影響故事的呈現,以及讀者的期待。通常短篇小說比起角色會更注重主題,角色是為了寫出作者想講的主題才存在。所有情節發展是為了讓讀者透過故事明白某個道理或情感。短篇的愛情小說也是,舉我今年看的兩本短篇小說集,一本是輕小說BL《給你仙人掌帶刺的祝福》,另一本是文學小說《玻璃彈珠都是貓的顏色》(含有女同跟異性戀)。兩本主要都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同樣都有情感戲,重點會更放在作者想講的一個概念上。儘管字數不一定都落在三萬字內,但可以參考短篇小說的寫法。
整體而言,《傀儡》是一部具有懸疑要素的BL短篇小說,開頭的說明文字與事件推進的節奏恰當,充滿謎團的傅東彌更是帶給讀者刺激。第五章的安排更是讓人驚豔,故事的轉折與情節的緊湊,都能勾起好奇心接續閱讀。惟後半段在揭露謎團時,角色的行為顯得反覆不一,故事真相有許多讓人感到疑惑的設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