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文字委託|心得感想(評文)-《機甲復仇記》

委託詳情請參考【SDBcommision】網站

關鍵字:心得方案二、原創、科幻、機甲、後宮、復仇、小說十三萬字


  ※心得出於我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僅供參考※


  《機甲復仇記》是一部以復仇為主題的科幻小說,從男主角康茂德與青梅竹馬愛蓮娜的關係與工作講述,愛蓮娜的意外之死讓康茂德毅然決然地踏上復仇之路。以下將分別以四大點分析本作。


  一、語句敘述

  全文用詞簡易明瞭,在敘述上流暢通順,以小說而言已具備基礎水準。在推進故事情節時,未有艱澀且難以想像的形容,整體節奏相當輕快。偶有贅詞與未校稿乾淨的痕跡,並不影響理解。

  文中使用非常多科幻小說——更準確來說是鋼彈機甲類型——的專有名詞,只想要瞄準熟悉這類型的讀者,那麼使用專有名詞無妨,多餘的解釋會成為累贅。不過,不熟悉的讀者在想像畫面上仍然有些困難(尤其是打架場景),如果希望這類讀者也能一同進入故事氛圍,建議可以切換一些專有名詞,或是適時說明該名詞的意思。

  同樣的意思,有諸多詞彙可以選擇。詞彙會影響故事氛圍以及想像畫面,更不用說可能會讓讀者產生誤會,這對使用文字為載體的作品來說非常重要。建議在使用詞彙時,可以多加斟酌更符合氛圍與想像的詞彙。例如在感人的接吻橋段,使用「頭顱」一詞,整體氛圍驟然變成懸疑血腥故事。


  二、文章結構

  我認為本作的情節發展相當有趣,該放入的伏筆都處在明顯但不突兀的位置。人物的背景故事完整,角色間的感情發展也相當自然。全文以復仇貫穿,開頭第一章便揭示主角的目標。我還頗喜歡部分橋段設計,例如康茂德剛成為帝國軍人時,需要定期繳交思想報告,並且不曉得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又如跟昴宿打過之後的機體受損,反而成為與黑帝斯之戰的問題;還有第八章意外成為反抗軍,點出本文核心重點也相當有趣。

  最特別的部分是第十一章寫故事的分歧點,也就是如果康茂德沒有殺了千紗雪,會有什麼樣的情節發展。這寫法類似於玩AVG遊戲,根據玩家的選擇不同,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我認為此種寫法會有兩種狀況,第一是認為這種寫法在小說上很新奇,讀者好像成為了康茂德,一起體驗殺害千紗雪以及不殺兩種結局。

  然而,第二種狀況沒這麼樂觀,把遊戲的玩法搬到小說來寫,故事變得較為不完整。在遊戲上,玩家等同於主要操控的角色,玩家得到的教訓是選擇殺害她會走向某個結局,無法進行下去。小說並非如此運作,儘管讀者會受到主要敘述者的影響,但是讀者終究不屬於角色,讀者的想法無法干預小說的結局。有小說會提供選項讓讀者遊玩,但這部顯然重點並非如此。

  小說重視情節邏輯與角色發展,角色每做出選擇之前,都會有相對應的說明與鋪陳。特別是具有轉折的選擇更需要花篇幅著墨,否則難以說服讀者為什麼角色產生改變。在第十一章之前,可以看出改變康茂德的種子已經種下,無論是與千紗雪的戀情發展,還是與洋清荷的對談,這些都足以推動康茂德做出不殺害的選擇。但是他到底怎麼想?在看見疑似愛蓮娜的身影時,這些如何讓他放棄殺害對方?一路都在等待復仇的男人,真正讓他改變的關鍵是什麼?在仿造遊戲的寫法中,相對看不到完整的角色轉折心境。不只讓角色變得沒什麼厚度,更是可惜先前的鋪陳。鋪陳彷彿為了讀者而寫,而不是康茂德,說教感更加突顯。

  讀者看故事,不是想要聽作者講大道理(一些類型除外,輕小說/大眾小說的受眾顯然不是),而是想要看角色們的遭遇與行為,我們從中獲得情感共鳴與世事感悟。這問題在尾聲更明顯,前段洋清荷講述復仇的想法,還能視為不想看故人的養子搞錯復仇對象。然而尾聲關於帝國的運作、人民的作為、反抗軍的形成等等,這些其實跟主角的目標關連性較小,主角的目標從頭到尾都與愛蓮娜有關,真正推動他的是愛蓮娜可以變回人型。

  也因此,在看見種種評論與想法,會更像是單純說教。康茂德有因此獲得什麼領悟嗎?有改變他的選擇嗎?從文中的編排敘述,可以看出康茂德選擇殺死愛蓮娜,是因為他知道愛蓮娜的心意,並且不想讓她繼續痛苦。那麼含有批判的對話究竟是寫給康茂德,還是寫給讀者呢?

  個人並不排斥故事藏著作者想說的道理,不如說我其實頗喜歡這部在講述復仇以及帝國跟反抗軍之間的事情。但是,手法的呈現會大大影響讀者的觀感。例如經典作品《鋼之鍊金術師》,作者重複講述「等價交換」這一觀念,是足以形成說教的大道理。為什麼這部的說教感沒那麼重,讀者反而能深切體會到等價交換的重要性呢?原因在於主角愛德華用自己的行為證明這一切,而他也為此受過傷害、努力找出自己的路。

  我的建議是,先確認自己的故事核心,再重新設計是否要使用類似遊戲的手法。如果認為這類新奇寫法可以吸引到讀者並烘托主軸,可以考量只要設計一個分歧點嗎?還是多設計一些?如果不用遊戲手法,同樣可以傳達故事核心,則是可以讓角色曲線更加完整。

  至於說教感的部分,與角色的目標和行為息息相關。我的建議是,如果要維持後段關於帝國的批判,應當讓主角更改他的目標。他仍然心繫愛蓮娜,但是在發生種種事情之後,深切體驗到必須向帝國復仇。所有行為的判斷標準不再是愛蓮娜能否回到自己身邊、愛蓮娜是否幸福快樂,而是能否向腐敗的體制復仇。


  三、角色塑造

  本作的要角僅有四位,主要是康茂德、愛蓮娜、昴宿以及千紗雪。康茂德作為主要敘述者,擁有較豐富的呈現。例如他即便知道愛蓮娜的真相,依然一心想要她回到自己身邊;雖然覺得麻煩,但還是會為千紗雪解圍;儘管會受到懲罰,依然為了昴宿徵求更好的待遇……以上種種都可以看出他是相當重視夥伴(或稱親友)的角色。

  然而,康茂德的塑造出現極大的矛盾之處。他是因為心愛之人遭到殺害,而選擇走上復仇這條路。這既是本作最重要的目標跟主軸,也是康茂德最主要的人格特徵。他不是因為自己失去生活重心,而是為了原本可以成為妻子的人。(原文:他要殺死那位仇人,為愛蓮娜復仇。)這一行動同時彰顯出他的深情,與此同時,他卻選擇與多位女性發展出親密關係。

  如果這一行為符合本作的世界觀那倒沒問題,只要文中有適時說明即可。但是從其他角色的反應可以推論,康茂德同時與多位女性發展親密關係,並不是常見的事情。那麼,既在故事裡相當罕見,也不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卻沒有針對這點多作說明,甚至主角還想拿他人的宗教文化解釋(原文:「這時候是不是該給自己貼伊斯蘭BUFF了?呃,我想找找自己的祖先有沒有信伊斯蘭教的了,這樣就可以美名曰尊重傳統、多元文化了?」)讀者該從何當作判斷基準?舉例來說,一個說自己愛國且盼望能夠回到祖國的人,在去到其他國家後,選擇住在當地。這個人還會被看作「愛國」嗎?

  個人無意評論多人戀愛關係,而是因為這項出現嚴重的角色矛盾,以至於在看後半段故事中,常常感到困惑。為什麼在跟千紗雪接吻之後,直接跑去危險區域,連想到千紗雪的存在都沒有?為什麼在跟昴宿接吻之後,還是一心想要再見到愛蓮娜?愛蓮娜跟這些女生有什麼差別?除了他比較早認識以外?但是昴宿其實更早認識,那為什麼在與昴宿相遇之後,並沒有改變心意?

  我在其他科幻小說看過多人婚姻的設定,對於非現代背景的作品而言,並不是什麼需要拿其他宗教來加BUFF的事情。我的建議是,如果要保留多人關係的發展,至少要花篇幅告訴讀者。又或者,直接改掉康茂德的目標,例如不是要為了戀愛對象復仇,而是為了自己受到的傷害復仇。不過,若要保持多人親密關係的發展,建議故事核心也要有關聯,不然會變成偏離主軸的冗贅發展。

  至於其他角色的塑造,千紗雪跟昴宿在情感描繪上比愛蓮娜還要豐滿。讀者可以看出康茂德之於他們有多重要,又是從什麼時候萌生出戀愛。然而本作最重要的愛蓮娜卻相當缺乏,只有開頭第一章以及少數說明,情感故事的比例低於另外兩位,這也阻礙讀者理解康茂德為什麼如此看重愛蓮娜。我的建議是,第一章不是只寫兩人恩愛的對話,而是安排情節彰顯康茂德與愛蓮娜有密切的連結,也可以在後續撰寫兩人的過往。

  本作大多台詞都很自然,有少部分台詞顯得生硬,尤其是開頭愛蓮娜與康茂德的對話,像是拿著劇本在互相說我愛你一樣(原文:「好想念你……!在分別的時候,我總想是思念著你身體的溫度,想親手將你擁入懷中。」)。跟小說基礎手法「說」和「演」一樣,比起用說的,用演的讀者更能瞭解兩人的關係。舉例來說,鄰居說他看見一場車禍,跟自己親眼看到一場車禍,兩者的震撼程度相當不同。

  我的建議是,如果仍要維持愛蓮娜的重要性,那麼除了修正第一章生硬的台詞,也可以多描寫他們何以發展出革命情感,像是寫康茂德跟昴宿的過往一樣。台詞的部份可以多加觀察路人或親朋好友的對話,也可以聆聽閒聊型Podcast或實況。


  四、主軸核心

  本作的主軸核心是復仇。個人尤其喜歡洋清荷在第八章的台詞,例如「被意識形態俘獲而不去追求公理正義,本身就是一種罪行」,還有「你會明白,法律只是掌權者用來維護自己利益的手段,因為階級創立國家、國家創造社會、社會形成道德、道德設置法律,所以最後誕生的法律絕對是違反正義的」,以及「真正的自由並不是在既有選項中做出抉擇,而是由歷史必然性降臨於自身,由自己創造出來的唯一不得不選擇的選項」。鋪陳了大半篇幅的復仇,在第十章描繪復仇的輪迴時,也相當引人入勝,沒有淪為純粹說教。

  主軸在前半段發揮得相當精彩,後半段因為上述提及的問題(與主軸關連不大、主角塑造有矛盾),未能好好烘托出核心,以至於在閱讀後段時,難以聚焦在復仇主題。相關建議如上述,額外補充,就算後半段康茂德的目標改變,也一樣可以維持復仇的主題,只要改成向腐敗的體制復仇即可,從個人感情拉大到世界觀架構也是一種常見的轉折寫法。


  整體而言,《機甲復仇記》是一部敘述流暢、情節環環相扣,閱讀起來相當輕快的作品,主軸在前半段配合情節發揮得當,發人省思;惟重要的轉折處用不常見的寫法,可惜了前段的鋪陳。後段劇情又與主軸漸漸無關,再加上主角塑造有明顯矛盾之處,主軸變得相對模糊。


  以下是關於提問的回答。


  1.是否會覺得鋪墊過少

  A:復仇相關以及帝國與反抗軍之間的劇情跟設定,我並不覺得鋪墊過少。不過,關於康茂德一次與多位女性發生親密關係,以及康茂德跟愛蓮娜的情感故事,這兩點說明相對不足,相關影響與建議如同上述所說,在此不贅述。

  此外,千紗雪的角色行為,個人也覺得鋪墊太少。千紗雪欣賞康茂德的契機倒是沒問題,也很合理,但是在康茂德發現她在洩漏資訊時,反應倒是讓人困惑。在這之前,可以看出她是心地善良又沒什麼心機的女孩子,即便如此,她還是懷著復仇的心情決定洩漏機密。在祕密將會公開,可能遭到帝國判決的狀況,為什麼她在當下透露全部?為什麼她直接相信康茂德說的話?就算他們已經有感情基礎,他們認識多久?在讀者面前又相處多久?千紗雪對所有同伴都會這麼坦誠嗎?還是只是因為她喜歡他?她的決心在被人發現之後,沒有任何對應手段嗎?還是說,她只是想等待有人幫她完成復仇?這類鋪陳實在太少,以至於千紗雪在那段的行為反應,在我看來有些刻意。

  師長的叛變鋪墊也有點少,但我覺得還在可以理解與推測的範圍。比起上述的問題,這部分可以視情況修正。


  2.劇情邏輯有沒有問題

  A:撇除康茂德後段的反應之外,劇情並未有太大的問題。由於鋪墊不足,再加上與主角目標的性格產生矛盾,以至於在閱讀後段時常常不理解主角為何如此行動。同上題,此部分不再贅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